江南市井中的北京小吃

Posted on

点击查看微信稿件原文



#Foodgress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Ingress Beijing



0


[浙江省电信局旧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惠兴路邮电路交叉口,是一所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砖混结构办公楼。作为杭州市尚存较少的民国时期的公共建筑代表之一,建筑保存良好,2004年浙江省电信局旧址大楼入选杭州市历史建筑,201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作为杭州市电信局办公楼使用。


人类发现XM没多久,特工们就注意到在此汇集的XM并建立了Portal。


我和这个Po的缘分,说起来跟电信和文保单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却完全来自于它边上的一家吃东西的小铺子。



1



冯记食铺真的只是个铺子。


匾额都比旁边的店低半头。猫腰走进去,手边是敞着的操作台,卤煮的锅就在眼前咕嘟着。来这儿吃饭,要么没什么人,要么就得排队等位子,只因为这铺子实在是不大,满打满算七张桌子:两张四人的、五张两人的,再没多的可以容纳客人的地方。


点一碟又脆又嫩的爆肚,蘸着葱花、香菜、和芝麻酱,一大碗卤煮火烧,单加一个火烧,浇上蒜蓉、韭菜花、酱豆腐各一勺,再来一瓶北冰洋,一定得是玻璃瓶的。没什么花里胡哨,北京小吃就该是这个样子。


当然,鄙人本不是北京人,更不像《雅舍谈吃》的作者梁实秋先生一样研究得那么细致,诚不敢鼓吹这铺子多么正宗。就说这爆肚,油爆还是盐爆咱没得选,亦不能挑它不是肚领儿,更不敢奢望是口北的羊。


不过远在江南,有这一口,也足够了——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讲,所有你的饥寒交迫,你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烦心事,就在蘸净最后一点芝麻酱,喝完最后一口卤煮汤的时候,一股脑儿烟消云散。



2



冯记食铺的食客也很有趣。


大概要归功于它在大众点评中和“大众点评”中都小有名气,这里的客人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有的客人一口吴侬软语,带着疑惑的眼神问卤煮是何物,卤煮火烧的火烧和驴肉火烧的火烧是不是同一个烧法,甚至卤煮火烧里有没有米饭;也有的客人菜单都不看,点了便找个角落的位置兀自吃。


一个高而白胖的小伙子,操着一口最自然却掩藏不住京味儿的普通话问我能不能拼个桌。那是真的四九城的老北京话,绝不是我有时候糊弄南方人的故意装出来的京腔。虽然这个冬季江浙地区的疫情防控多少有些懈怠,但在疫情期间面对面如此拼这么小的桌子,我想也算是对美食的信仰使然了。


我吃,他看着。一会儿他的卤煮也端上来了,我便放满了节奏看他吃。看得出,不是学生了,年级却着实不大,大概工作也没多久。


“北京的?”

“嗯。”

“过年没回去?”

“嗯。”

他边吃边应,嘴里没停过。

今天好像是冯记食铺年后开门的第一天。



3



说起来邮电路上的小门脸们,有一个算一个,各地美食都可圈可点。


你看对门那家成都串串,饭点就没怎么空过;路口那家装修都没装的安徽面馆也全是人。我推荐卤煮给江南的特工朋友,他们马上回复说这旁边某某家的大排也不错。我猜想这大概和邮电还真的有点关系了。


曾几何时,出了清波门就出了杭州城的时候,解放路啊,邮电路啊,这地界那都是最好的地方,电话大楼也是最高端的商务精英们才用得上的部门。


南来北往的人不仅带来了生意,也带来了各地文化和特色饮食。而文化和特色,又吸引来更多人的驻足。


这正体现了XM的广义相对论——XM的分布影响文明的演进,而文明的繁荣又反过来加速了XM的集聚。



4



除了地方特色餐馆之外,在这附近也有很多新派餐厅。就比如有家叫做“默绿”的,名字我甚是喜欢,只不过每每路过,要么天色已晚,要么就被冯记食铺勾引去了,总不得食。


今天路过,一边操作Scanner,一边瞥了一眼,见里面灯火和暖,温婉的服务员小姐姐应着一桌桌对坐的男女客人。


我放缓脚步,犹豫了一下,又继续走下去。


作为XM之路上的独行者,它的气场终归和我不匹配吧。



欢迎关注我们的同步渠道


Telegram - https://t.me/IngressBeijing

Twitter - @ingressbeijing

网站 - https://bjres.net

投稿请发邮件至 tougao@bjres.net


请务必投稿后联系 @AlexRowe 确认稿件到达

Telegram - @alexrowe

QQ - 350259971


戳原文访问网站对历史文章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