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微信稿件原文



#IngressAnomaly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Ingress Beijing


环境再好,总归需要人去维护。

所以日本国民性格和社会体系才是根本。

本章大量参考了《菊与刀》这本著名的小册子。微信读书可以免费读。个人用了4个小时就读完了。很简明易懂,虽然也有声音说这书已经过时,刻板印象比较重。

让我们从一张图开始,时间大概是第二天一早,是个工作日。我穿着短裤T恤走在大阪难波站附近的一个商业区二层平台。旁边陆续走过形式各样、身着正装的日本上班族。皮鞋、深色裤子、浅色衬衫。年长的、年青的。陆续走过,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人身上的整齐划一。之前这种整齐划一只在大型公寓不断简洁重复的外立面上有所体现。

一时间没找到更合适的图,只好放这张了。有点糊,见谅。

这种整齐划一的秩序感袭来,仿佛人和环境都达成了某种默契,不禁让我有点恍惚。

当然你可以说这没什么,毕竟上班时间嘛,正装出行也能理解。不过我依然觉得自己那种一开始对于整洁环境的惊讶,正在逐渐被一种对井然秩序的惊诧所取代。

似乎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做自己的事情,井然有序。

但是秩序之中,又透着那么一丝压抑。

上图里的公寓楼,可能放在中国只有建成之后拍宣传片那个时刻才会是每户都完全一样的那个样子。不过,在霓虹暴走的6天里,我看到大部分的公寓建筑几乎都是这个样子。连玻璃擦得都几乎是一个光亮度。

再比如这个瞪大指定采购点。强迫症看起来很爽,因为整齐划一,对称居中。但是这样就完全牺牲了各层的采光。

再比如这种小别墅,虽然整体的建制比近代霓虹老师USA要小一半,多数也没有花园。但是从外立面上看确实简约又精致,截取出来似乎可以当做平面设计的案例来研究。

虽然不大,但是每个地方都禁得住细看,无论是美学意义上还是实用主义上,精致的有点像建筑模型。

就像《菊与刀》里提到的“各就其位”,这种人和物的“秩序感”是我没在别的地方感受过的。

再者,日本人确实很客气。(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精准,或许应该叫“耻感”,接受了别人的小恩惠,那应该道歉。麻烦了别人,那更应该道歉。

几天下来,“Arigato gozaimasu”“Sumimasen”是最磨耳朵的句子。(当然其他的也不在单词库,听不懂就是了)

虽然作为游客只会感受到日本人的友好、有礼的那面,但是整个社会似乎冥冥中有一套礼法在约束着每个人的,很少有人特立独行(游客当然不管这些所以显得尤其出挑),通常都是配合群体、或是以整体的利益为优先。如果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困扰,那么道歉就是必须的。

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两全。似乎中国传统的儒教礼法在日本运转的十分良好。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规矩,造就了这么一个高效的、集体的、却也有点拧巴的社会。

一瞬间就懂了为啥有日本人性格压抑的说法了。都是人,负面情绪总要有个出口。总这么循规蹈矩,能不压抑么?如果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会爆发出来,个人层面可能是砍人事件,国家层面是否就是对外战争?

群里发的新闻,也不全是净土

如果在《菊与刀》里找一段依据,那我觉得这个比较合适。

儿媳们在表面上无比低眉顺眼,但是这些温顺迷人的姑娘在历经岁月后也会变得苛刻、挑剔,和自己以前的婆婆一样。作为年轻的妻子,她们不能流露出一丝敌意,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就变成本性温良的人。等到了晚年,她们就会把常年累积的怨恨发泄到自己的儿媳身上。

虽然我同情霓虹个体的遭遇和精神状态,但是对于其社会运转的高效和秩序确是十分敬佩的。具体表现包括:误差不到半分钟的电车时刻表,满大街没有垃圾桶只有易拉罐和塑料瓶的回收箱,车不鸣笛且绝对会礼让行人。这一刻我脑海里甚至响起了国际歌,多么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啊。

但是需要认清的现实就是,日本从明治维新走向军国主义扩张,二战战败后靠着集体主义做到过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直至现在也是不可小觑的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二战后,日本人的反应曾经让美方狐疑,前一秒还要拼个你死我活,随着天皇“玉音放送”,就立刻从“一亿玉碎”切换到“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得不说,日本人性格里的道德观念,是很奇妙的。这点在《菊与刀》里的经典论述就是: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了儒教文化。但是偏偏舍弃了“仁”这个位于中国文化里最高层级的概念。(为了维护统治)

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

“仁”,似乎和正义、人权、博爱等价,在这点上似乎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达成一致,但是日本人的统治传统似乎不能支持这个。这也导致了日本的道德和社会运作桎梏在了一种古老而固定的忠孝理念之中。

如果父母为老不尊,那基于日本传统的理念,你就只有服从。从这点来看,中国和美国人都不会赞同。

说完菊与刀,再提一下新干线和野球。

新幹線/しんかんせん,是日本技术能力的象征,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日本就祭出了最高时速200km/h的东海道新干线,它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为了东京奥运会,也为了解决大城市间交通问题,新干线的出现,也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有人说,日本新干线跑的还没中国的高铁快呢。可能的原因是日本多山且车站众多,又长又直的路径不好规划。没有长直路径,就不可能加速太多。再者说,超越了人家50年前的技术,似乎也没什么好吹的。

野球/ やきゅう, 就是日语里的棒球。在日本地位堪比中国的乒乓球。来源自然是美国,但是在日本的发展却不遑多让,甚至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那么为什么呢?当然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便利的场所配置。无论是在以甲子园著名的西宫市,还是神户、大阪,随处可见棒球场。扇形场地、很高的防护网,里面则是身着棒球服,正在训练比赛的学生们。

做看飞机任务途中碰到的,里面有比赛

6天时间里至少看到三对父子在进行棒球训练。

再看甲子园棒球赛的每场观众5w+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棒球、足球都能够越来越强。反观国内体育教育部分,只有一声叹息。同理还有国内审美教育,又是一声叹息。

在这6天内,我尽量去适应这片土地上的规矩,包括轻声细语,靠左行走,多道谢,尽量不给人添麻烦。尽量体验一个日本人可能的日常,包括快活Club、信长书店、甲子园比赛。

我体会到了这个集体主义、等级社会的秩序,也体会到了对个体的一丝压抑。我不能说我的感受都是不带偏见的。但确实都是所见实感。

“每个人都在带着眼镜看这个世界,镜片的颜色各有不同。”《菊与刀》是一个没去过日本的美国人类学家仅凭着各种音像材料、调查采访写就的。作者也坦言自己可能无法跳脱自己的文化镜片去看待别的文化。我作为一个中国游客,也是一样。

但是个人觉得,只有去看过、去比较过,才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可能偏颇,但总归是个开始,总要好过媒体上的春秋笔法和指鹿为马。把脑袋埋土里是断不会生出什么有价值观点的。与我的所有同胞们共勉。

这就是本篇游记为什么写了1万6千字的原因。

I’ll be back.

ありがとう



欢迎关注我们的同步渠道


Telegram - https://t.me/IngressBeijing

Twitter - @ingressbeijing

网站 - https://bjres.net

投稿请发邮件至 tougao@bjres.net


投稿后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方式:

Telegram - @alexrowe

QQ - 350259971

Niantic Chat Group - YxR8TEU4


戳原文访问网站对历史文章进行搜索。